新京報訊(記者 張璐)RhD陰性血素有“熊貓血”之稱,中國漢族僅有千分之三的人群屬于這類血型。因此,“熊貓血”在臨床上長期存在血源短缺、血型難匹配的情況。
近期,浙江大學轉化醫(yī)學研究院王本副教授聯(lián)合化學系唐??到淌谘芯繄F隊,通過給紅細胞表面“穿外套”,遮蔽抗原D,將供應充足的RhD陽性紅細胞轉換為RhD陰性紅細胞,制造出“通用熊貓血”,有望實現(xiàn)無需RhD血型匹配即可應急輸血,避免發(fā)生排異反應。
研究論文于北京時間3月21日發(fā)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志。
罕見的RhD陰性血
紅細胞是血液中數(shù)量最多的一種血細胞,血型就是根據(jù)紅細胞表面的抗原來分類的。
目前人類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30多種血型系統(tǒng)(39個血型系統(tǒng),共330個抗原),公眾最為熟悉的是ABO血型系統(tǒng)——紅細胞表面含有抗原A被稱為A型血,含有抗原B被稱為B型血,沒有抗原A也沒有抗原B就是O型血,有抗原A也有抗原B則為AB型血。
Rh血型系統(tǒng)在臨床上的重要性僅次于ABO系統(tǒng)。因此血型在報告單上除了會顯示A型、B型、O型或者AB型,同時也會顯示RhD陰性或者陽性。
此次成果研究成員之一、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輸血科的醫(yī)師廖昭平介紹,Rh血型系統(tǒng)包括55個抗原,最重要的是抗原D。大多數(shù)人的紅細胞上都存在抗原D,為RhD陽性血;紅細胞缺乏抗原D就是RhD陰性血,即“熊貓血”。
“熊貓血”有多罕見?廖昭平稱,在中國,新疆維吾爾族人是RhD陰性血型的概率在5%左右,蒙古族人接近1%,而漢族人所占的比例極少,僅占0.3%,屬稀有血型。
如果同時考慮ABO和Rh血型系統(tǒng),在中國,RhD陰性A型、B型、O型、AB型的比例是3:3:3:1。漢族人群中,AB型RhD陰性血的人尤為稀少,大概不到0.03%。
臨床進行輸血時,需要考慮抗原抗體的反應,所以同型輸血尤為重要。
就ABO血型系統(tǒng)來說,A型血的紅細胞表面含有抗原A,所以正常機體不會產(chǎn)生抗A抗體,但體內(nèi)會存在抗B抗體,所以不能輸B型血,否則抗B抗體將和B型紅細胞上面的抗原B產(chǎn)生免疫反應,會造成溶血反應。
與此同理,RhD陰性受血者也不宜輸入RhD陽性血?!叭绻钱a(chǎn)婦大出血這種突發(fā)情況下,不能馬上拿到‘熊貓血’,可以應急輸入陽性血,在挽救生命的前提下再考慮RhD血型不相同所產(chǎn)生的副作用。”廖昭平解釋說,臨床上,RhD陰性受血者第一次接受RhD陽性血時是安全的,但經(jīng)過免疫刺激和反應,機體可能產(chǎn)生抗D抗體,在第二次接受RhD陽性血輸注時就會發(fā)生溶血反應,造成嚴重的輸血不良反應。

給紅細胞穿上“外套”遮蔽抗原
如何把常見的RhD陽性血“偽裝成”稀有的RhD陰性血?科研人員想出的辦法是——給血細胞披上一件仿生“外套”,將其表面抗原D遮蔽起來,防止輸血后產(chǎn)生抗D抗體。
具體來說,研究者用類似紅細胞膜磷脂單元的分子,插在細胞膜表面形成“支架”,分子一端連接酶分子,使其催化水凝膠單體發(fā)生交聯(lián),在RhD抗原的表面形成一層納米級的三維水凝膠,相當于細胞膜外面又罩了一個“外套”。
“外套”的“布料”尤為重要,這也是科研人員近5年來的研究重點。王本介紹,“布料”仿造紅細胞膜原本的成分,安全性較好。
紅細胞只有在具有一定的柔韌性,即變形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在血管中自由穿梭?!巴馓住眱H有200納米厚,它們鑲嵌在紅細胞膜上,遮蔽抗體的同時,不影響細胞的柔韌性。
遮蔽抗原D后,RhD陽性紅細胞就能“偽裝成”RhD陰性紅細胞,穿了“外套”的紅細胞無需RhD血型匹配即可進行應急輸血,變成“通用熊貓血”。
為了驗證“外套”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研究團隊進行了動物實驗。
第一項實驗使用兩組小鼠,第一組抽取一只正常小鼠的血液紅細胞打給另一只小鼠,第二組將穿了“外套”的紅細胞打給另外一只小鼠,實驗證明,工程改造的紅細胞在小鼠體內(nèi)的存留時間和未做處理的小鼠紅細胞相當?!斑@說明,工程改造的紅細胞在體內(nèi)的活力和穩(wěn)定性不錯?!?/p>
第二項實驗檢驗RhD抗原遮蔽效果。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分別用人的RhD陽性紅細胞、改造過的人的陽性紅細胞輸入新西蘭大白兔體內(nèi),前者會讓兔體內(nèi)會產(chǎn)生針對RhD抗原的抗體,但是穿著“外套”的人RhD陽性紅細胞輸注不會讓兔體內(nèi)產(chǎn)生RhD抗體。
“外套”是否易脫落?會否在體內(nèi)長期留存?
王本介紹,輸血后4周內(nèi),兔子體內(nèi)沒有抗體產(chǎn)生,這也證明“外套”沒有脫落,遮蔽效果仍然存在?!叭梭w血細胞一直在產(chǎn)生過程中,輸入的血液幫受血者撐過應急期后,紅細胞衰老,‘外套’和‘支架’會隨著紅細胞在脾臟被代謝清除掉?!?/p>
他說,未來研究人員將進一步使用猴子等靈長類動物進行試驗,再進一步做臨床安全性試驗、臨床測試等,并進行倫理批準。“時間會比較漫長,后續(xù)也可能有未知的困難,希望能往前推進。”
有望將富余血型轉換成短缺血型 供臨床使用
“萬能血”有哪些應用前景?廖昭平說,這項技術的最終目的是遮蔽血型抗原,這樣即使機體內(nèi)存在抗體,也不會發(fā)生抗原抗體反應,未來有三種應用前景。
第一,緩解臨床“熊貓血”供需矛盾。
第二,臨床上進行異體同型輸血時,存在受血者和獻血員血液不完全匹配的情況。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貧血患者由于患者體內(nèi)存在大量抗體,輸入的紅細胞會被馬上破壞掉,此時輸血弊大于利。這一技術能遮蔽血型抗原,有望在短時間內(nèi)制造更為匹配的血液,適合所有血型。
第三,血庫有時會出現(xiàn)某種血型特別短缺的情況,“比如A型較充足,O型短缺,這一技術也可考慮把富余的血型轉換成短缺的血型,供應臨床使用?!?/p>
此前,學界有不少關于血型轉換的研究。
2019年,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一項研究提出,用RhD基因敲除手段構建RhD陰性人紅細胞,初步在細胞實驗上證實了將RhD陽性紅細胞轉變?yōu)殛幮缘目赡苄?,不過未見到體內(nèi)實驗的驗證。
同年,Nature Microbiology雜志發(fā)表了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Stephen Withers的研究,用兩種腸道細菌產(chǎn)出的酶,通過酶切的方法將A型血轉變成O型血。
王本說,上述都是在血型轉換方面做出的積極探索,但是酶切這一方法或許不適合RhD陽性到陰性的轉換。“因為RhD抗原鑲嵌在紅細胞膜內(nèi)部,如果用酶切的方式切割,紅細胞膜也會遭到破壞?!?/p>
新京報記者 張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