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7月20日消息,日前,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發(fā)布消息稱,某高校研究機構的2020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與己無關,也從未授權其開展有關排行榜研究和發(fā)布活動,并提醒各地各高校不要盲目采信、引用和宣傳此類排行榜,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tài)。
之前,不少高校已經(jīng)在官網(wǎng)上宣傳本校有多少教師入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還有媒體報道本省有多少學者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學者”。教育部發(fā)布的澄清消息來得很及時,不僅提醒學校不要盲目宣傳,也揭露了某些排行機構以及高校急功近利的不雅“吃相”。
把本來只是一個機構按自己選定的排行指標進行的民間排行,有意無意宣傳為官方組織,以“官方背景”來提高排行榜的公信力,這是教育部提到的此類排行榜的共同“營銷手段”。有的是發(fā)榜機構有意為之,這種“傍官方”做法很難長久,因為除了這個“賣點”外,排行榜缺乏獨立性、專業(yè)性,不可能真有什么影響力。有的則是自媒體等介入炒作,把機構排名夸大為國家層面的官方排名,而機構也企圖渾水摸魚,樂見其成。還有的是高校、地方教育部門“自我貼金”,故意夸大宣傳,將“榜上有名”作為學校辦學、學科建設、師資建設的重大成就。
對于此類排行榜,不應僅僅止于及時澄清,還應該追究發(fā)榜機構的侵權責任。如果是排行機構自己宣稱為官方排名,有官方背景或受官方委托,要追究機構冒名虛假宣傳的責任。同時,教育部還可收集引用、宣傳此類排行榜的高校和地方教育部門的具體案例,作為反面教材警示所有高校辦學不得追逐排行榜,沽名釣譽。
其實,這類排行榜,一直遭到輿論詬病,被質疑排行指標不科學,排名數(shù)據(jù)不客觀真實以及存在利益交易等問題。然而,這類排行榜卻頗有市場,而其客戶不言自明,就是高校。不少高校宣稱并不在意排行榜,但是,“總有一款排行榜會讓高校(領導)動心”是排行行業(yè)的生意經(jīng)。通常來說,只要在這一排行榜上的排名好看,高校就樂意引用并幫排名機構打廣告,稱其是最權威排行。具體到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那么多高校、學院、學科主動宣傳,顯然是把這作為展示的機會。排行機構也就看準了這一點,上榜高校、學者必定喜歡,并以高校宣傳上榜情況,來證明排行榜得到“廣泛認可”。但需要追問的是,這種排行究竟有什么價值?
就筆者個人而言,并不反對民間機構研制排行榜。對高等學校的評價,要淡化行政評價,推進專業(yè)評價和社會評價,而不同類型的大學排行榜,就是對高等學校辦學進行專業(yè)評價、社會評價的一種方式。但是,如果專業(yè)評價、社會評價,還是用功利的那一套,迎合功利的辦學目標,那么,其推進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意義就十分有限。有價值的排行榜,首先必須保持獨立性,高校的研究機構貌似獨立,但并不獨立,因為本校也是排行對象,例如有的高校研究機構搞的排行榜,就把本校的排名排得特別好看。其次要堅持專業(yè)性,要選擇符合教育、學術發(fā)展規(guī)律的指標進行排行,不能用一些功利的強化數(shù)量、規(guī)模的指標。我國的大學排行榜,普遍存在重數(shù)量規(guī)模的問題,也刺激學校重數(shù)量不重質量。
高校對待排行榜,應該有大學該有的樣子,有學?;镜娘L骨,不能全想著只要有一個排行榜可以拿來宣傳就行,毫不關心其出處和專業(yè)性。正如教育部所稱,這是一種風不清氣不正的學術生態(tài)。更直白地說,不過是一場虛假的宣傳游戲。此風不可長。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