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義將領之中,陳明仁是名氣比較大的一位,他是湖南醴陵市南橋鎮(zhèn)人,1924年不顧加入反對毅然考入黃埔軍校,走上了職業(yè)軍人的道路,后來成為了國民黨的高級將領。
1949年,陳明仁與程潛宣布率領全湘軍民起義,走入人民的陣營。在起義的前夕,面對起義還是頑抗,讓陳明仁左右為難。最終,陳明仁向中央提出了一個條件,答應便可歸降。這個條件是什么呢?且聽我慢慢給你講。
遼沈戰(zhàn)役前,陳明仁被蔣介石調到武漢,任華中“剿總”副司令。
此時,他受到程潛的影響,傾向和平。再加上中共湖南地下黨不失時機的展開統(tǒng)戰(zhàn)工作,程潛與陳明仁二人開始在兩湖地區(qū)相互策應,以伺機起義。1949年7月中旬,白崇禧曾制定了“破壞軍事設施和鐵路、橋梁的實施計劃”,要炸毀長沙的生產、生活設施。27日,白崇禧退到衡陽后,再次命令陳明仁將新墻河至淥口間的14座鐵路橋炸毀,限30日完成。
這些命令,陳明仁都沒有執(zhí)行。國民黨方面感到不對,加緊拉攏陳明仁。
7月30日,正式任命陳明仁為湖南省主席和湖南綏靖總司令部司令。8月1日,又派國防部次長黃杰、政工局長鄧文儀這兩個陳明仁的黃埔同期同學,攜帶重金和蔣介石的親筆信去游說陳明仁。
陳明仁在起義和不起義之間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但這個時候一份文章讓陳明仁很不痛快,上面寫著:要讓他和傅作義看齊,盡快放下武器。傅作義率部起義是因為陷入了解放軍重圍,已經沒有第二選擇。
傅作義被包圍,沒有第二選擇,可是陳明仁還有!怎么辦?這個時候,出現(xiàn)了一位對陳明仁人生抉擇極其重要的一位人物——李明灝。
解放軍百萬雄獅即將飛渡長江前夕,蔣介石命令他的虎將陳明仁率軍開赴長沙,并且給他調遣了大批軍隊,命他死守長沙。一切安排妥當后,蔣介石覺得胸有成竹了,他認為他的愛將陳明仁一定會拼盡全力為他阻擊南下的人民解放軍的。6月,主席起草了《贊同程潛和平起義方針和部署》的密信,讓李明灝送給了程潛。但是蔣介石早有覺察,先下手剝奪了程潛的兵權,而且還派人嚴密監(jiān)視程潛。因此,湖南和平起義的大計能否實現(xiàn),就看能不能爭取陳明仁了。
渡江戰(zhàn)役打響以后,蔣介石更加緊了對程潛的控制和對陳明仁的督促。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形勢,主席也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適的人去做陳明仁的工作而著急。思來想去,只有李明灝可以勝任。因為李明灝是陳明仁的老師,私交也很好,而經過無數次的考驗,李明灝也已經是中央忠實的朋友了。
就在陳明仁糾結之際,李明灝對陳明仁表態(tài):解放軍早就將此事定義為和平運動并非投降,通過和平談判,和平解放長沙!
陳明仁又問起義之后他的近十萬大軍如何處置?是不是要繳械?若這些談不好陳明仁將不會起義!
最終,陳明仁開出了一個“別扭”的條件:保存第一兵團現(xiàn)有機構。
1949年8月3日,程潛致電中央方面,提議設立中國國民黨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由他領導;設立中國國民黨湖南人民解放軍司令部,由陳明仁領導。雖然這兩個機構的名稱實在不倫不類,可主席還是復電程潛,表示同意。
最終,陳明仁的第一兵團改編為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由陳明仁擔任司令,這在解放軍的歷史上是首例,也是唯一一例。為何答應主要是考慮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沿用國民黨的稱呼,安撫起義將士的心,讓他們能夠有充足的時間接受;二是讓大家看看我軍的氣度和胸襟。
1949年8月4日下午,程潛、陳明仁等三十多名國民黨軍政要員通電湖南起義。
接到起義電,主席致電嘉勉:“諸公率三湘健兒,脫離反動陣營,參加人民革命,義聲昭著,全國歡迎。南望湘云,謹致祝賀?!?/p>
雖然程潛、陳明仁通電起義,但事情遠未結束。接下來,就掀起了一場起義隊伍叛逃的風波。
白崇禧得到程、陳起義的消息,簡直氣瘋了。程潛起義,在他意料之中,但自已待陳明仁不薄,在其落魄之際,拉了他一把,可陳明仁卻忘恩負義,幾乎把他推入了絕境。因為長沙陷落,使白崇禧的“湘贛防線”不攻自破,衡陽則直接暴露在解放軍面前。
白崇禧是有名的“小諸葛”,他迅速采取了三條措施:
一是于8月5日、6日兩天,連續(xù)派飛機對長沙、湘贛、邵陽等地進行轟炸和掃射,拋撒傳單,進行策反;
二是急調黃杰任第1兵團司令,收容該兵團叛逃的官兵,重新組建第1兵團;
三是令第3兵團副司令王景宋指揮第236師和第176師,由衡陽向邵陽及其東北地區(qū)疾進,以挽救湘西危局。
白崇禧投下的那些傳單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主要內容是誣蔑假和平,真戰(zhàn)爭,程主任和陳司令已被拘禁,林彪就要打過來,繳1兵團的槍,如此等等。
傳單上還列出了升官加爵的籌碼:“有帶一連官兵到衡陽報到者,見官加一級、賞銀洋500元;帶一營官兵到衡陽報到者,見官加一級,賞銀洋1000元;第一兵團警衛(wèi)營長能把陳明仁挾持或處死,可官晉三級,賞銀洋1萬元……”傳單最后還指明,叛逃的隊伍應向衡陽方向匯集。
國民黨第一兵團系湖南和平起義前夕新近組建,其官兵與陳明仁并無深遠的歷史關系,再加上陳明仁通電起義前并未與部將通氣,第一兵團的將領沒有一個在通電上簽字,下層官兵更加不明真相,看了傳單都信以為真。
最終,第一兵團7.7萬人,叛逃了4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