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國同為亞洲的泱泱大國,在近代都蒙受了殖民侵略的深重災難,也都在20世紀中葉期間重新邁向了獨立自強之路,然而兩個差不多站在同樣起跑線的難兄難弟,在各自發(fā)展半個多世紀之后,今天各自的成果卻大相徑庭。
中國不僅樹立起沿海省市大量的經(jīng)濟繁榮的地標城市,一向被冠以貧窮落后的西北地區(qū)推行的城鎮(zhèn)化也是有聲有色,高新科技日新月異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迸發(fā)出了強大的活力,而鑄就這斐然成績的,和一場牽涉5億人的運動有著分不開的關(guān)系,這就是轟轟烈烈的全民掃盲運動。
廢墟中爬起的新中國成立之初,各項指標都相當難看,甚至和大部門非洲國家不相上下,而此時的印度鐵路里程已是中國三倍,印度鋼鐵、化肥、煤炭、水泥、電力都遠超中國,更糟糕的是此時中國5.5億人口中大字不識一個的就有4億人!每100個人里文盲就有80個,這樣的局面去談什么屹立民族之林純屬奢望,于是國家為此舉行專門會議進行討論,最終提出了“開展識字教育,逐步減少文盲”的口號。
會后,一場自上而下、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在全國展開,全國辦起了“掃盲班”,為了學習吃飯兩不耽誤,城市就白天工作晚上學,農(nóng)村就春夏秋勞作冬天學,正所謂“學習方法大家找,怎么方便怎么好。安排活茬擠時間,能學多少學多少”,基礎(chǔ)差,學字困難?沒關(guān)系,那就從拼音入手,年齡大了學不會?沒關(guān)系,先教會孩子再讓孩子來教大人,當時在掃盲教育中,常常不是父母教孩子,反而是“兒子教老子”,很快識字的青少年,反過來教半輩子不識字的大人。
從1950年到1969年,短短二十年的時間里,中國通過4次自上而下的大規(guī)模掃盲運動,“掃”掉1億文盲,1985年中國正式將9年義務(wù)教育的方針提出,希望工程的興建如雨后春筍一般,2008年秋天,義務(wù)教育學雜費免除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老百姓拍手稱快,目前中國識字率已超過98%,2018年,我國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到99.95%,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學有所教”“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成為現(xiàn)實。中國成為全球會讀寫人口最多的國家。而這一切,僅用了70年的時間,堪稱人類文化史的奇跡。
如今,“掃盲”為每一個中國人帶來的,不僅是基本知識文化水平的進步,更是一種教育普及、終身學習的理念,計算機應(yīng)用、科普高新知識、駕駛技術(shù)都成為新時代背景下國人必修的課程。這也是為什么中國認為掃盲“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