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雁默]
蔡英文笑容滿面宣布“蔡賴配”,媒體卻注意到其身旁的賴清德面容僵硬,臉色不佳。為什么呢?因為他吞了“砒霜”。

談“蔡賴配”,若取向為島內(nèi)政治斗爭,話題都太瑣碎,不如一句話講完: 促成“蔡賴配”的主因,是民進黨“立委”選情不佳,如果無法掌握最高民意機關(guān),就算蔡英文當選也只是贏一半,此后政局會相當混亂,于是賴被架著硬配蔡。
看選舉面,也是兩句話就足以說明: “總統(tǒng)”選舉結(jié)果并不取決于“蔡賴配”,而取決于韓國瑜。賴清德只有鞏固綠營基本盤的作用,并且作用只限于中高齡支持“臺獨”選民?!傲⑽边x舉結(jié)果并不取決于賴清德歸隊,而取決于國民黨能否弭平“吳敦義之亂”,以及柯文哲、宋楚瑜、郭臺銘究竟能否整合成一隊。
談賴清德,比較有意義的切入點是他代表哪一種選民,這一群人在民進黨選民結(jié)構(gòu)里的位置與動向,以及民進黨未來的走向。
為什么蔡英文好,民進黨卻不好?
雖然差距縮小,但蔡英文民調(diào)支持度仍持續(xù)領先韓國瑜;但反觀民進黨的民調(diào)支持度,卻持續(xù)落后國民黨。何以如此?
民進黨還是草鞋黨嗎?將時間尺度拉長為30年,今天的民進黨與30年前主要的差異是什么?這一題稍微關(guān)心臺灣政治的人應該都答得出: 民進黨已不是草鞋黨,而已轉(zhuǎn)型為皮鞋黨。
扁時代以前,民進黨草根味濃厚,在經(jīng)濟好的90年代,中產(chǎn)階級為社會主流階層,并大都支持國民黨,民進黨不得不選擇轉(zhuǎn)向中下階層,也就是庶民選票版圖。
而后,隨著民進黨第一次執(zhí)政以來至今20年,中產(chǎn)階級隨經(jīng)濟成長停滯而流失,經(jīng)過陳水扁8年著墨于教育上的反威權(quán)、“去中”,與美式民主制度、自由主義的洗腦,精英階層開始質(zhì)變。這便使得民進黨的選票版圖逐漸挪移至過往國民黨的鐵票。
用“挪移”,而非“擴張”來形容民進黨的選民結(jié)構(gòu),主要根據(jù)來自于蔡英文目前的支持者年齡層。旁證為: 如果民進黨的選民版圖為擴張,那么政黨支持度無理由不增反減。
除了往中產(chǎn)移動,“蔡英文的民進黨”還往年輕選民版圖移動,一只腳穿皮鞋,另一只穿球鞋。
根據(jù)TVBS于11月中公布的民調(diào),20-29歲選民有68%支持蔡英文,僅14%支持韓國瑜;30-39歲選民有57%支持蔡,29%支持韓;40-49歲選民有43%支持蔡,41%支持韓;50-59歲選民有35%支持蔡,49%支持韓;60歲以上選民有37%支持蔡,40%支持韓。

90年代民進黨的主要支持者年齡層,就是目前韓國瑜支持度最高的50-59歲。這個年齡層上有父母要養(yǎng),下有子女要顧,正是生活壓力最大的人生階段。
因為生活壓力大,對社會貧富不均、階級不公、福利不足、前景不明這些面向是最為敏感的,整個社會累積的怨氣,多集中在此年齡層。再者,50-59歲中年人,閱歷已足,相較于40歲以下的青年,中年人較為世故,更注重實質(zhì)的政策牛肉。
90年代“錢淹腳目”(注:臺灣說法,指以前臺灣經(jīng)濟發(fā)達到錢放地上都可以蓋過腳踝),中年人的主要擔心是,別人發(fā)財了自己沒發(fā)財。如今經(jīng)濟成長緩慢,貧富差距擴大,中年人主要不爽的是,別人錢愈來愈多,自己錢愈來愈薄。
重視中年人處境,就是重視社會里壓力最大的人群,庶民意識最強烈的人群。
誠然,政黨本應關(guān)心所有年齡層的選民,但檢驗治理水平,要看中年人的滿意度,而非年輕選民滿意度,因為無論政府疏于照顧年輕人或老年人,主要承壓者都是中年人。所謂的“庶民路線”要取得成效,從政者就得回應庶民意識最強烈的中年人。
以選舉策略論,蔡英文的民進黨很明顯訴求于20歲-40歲選民,無論是虛幻的“主權(quán)喊話”,或揚棄“保守”,追求“進步”價值,或是選舉造勢文宣上務求年輕化,例子不勝枚舉。
人到中年,思想趨向保守是肯定的,因為對理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感受已深。年輕人還看不到自己人生成就的天花板,未來想像空間無限,中年人大概隱約都已看到了,自然會較為重視能夠盡早兌現(xiàn)的政策。
思維模式對中年選民缺乏回應,蔡英文拖著民進黨往議題幼稚化的方向推進,空談虛論的風氣就愈盛,務實的“庶民感”當然就愈來愈單薄,形象也愈來愈虛情假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