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釘子戶”,大家一定不陌生,在我國就有許多的釘子戶,政府因為修建公路或者建造公共場所,需要征收村民的房屋土地,同時政府也會補償一些拆遷款,一般情況下,拆遷款的補償也很大,但是總有一些人獅子大開口,想要拿到更多的款項,于是就和政府談崩了,政府又怎么能順著這些無理取鬧的人呢?大不了我拐個彎唄。于是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畫面:原本很筆直的一條公路,卻在某個地方突然拐個彎,非常明顯,目的就是繞開堵在路中間的釘子戶。
大多數(shù)釘子戶也因為忍受不了這種公路中的“特殊關照”,沒有鄰居,整天全是汽車的鳴笛聲等噪音,最后只能選擇灰溜溜地搬走,而且拆遷款一分錢也拿不到,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相比我國的這些釘子戶,美國這個釘子戶卻很牛,面積非常小,小到只能站一個人,對,你沒有聽錯,只能站一個人!可就是這么小的釘子戶卻堅持了上百年,如今還成為了網(wǎng)紅打卡地,非?;鸨?/p>
這個最牛的釘子戶就坐落在紐約曼哈頓區(qū),紐約作為美國甚至是全球最發(fā)達城市之一,早在20世紀初期就發(fā)展得非常好了,依托迅猛發(fā)展的工業(yè),紐約也迎來了多次擴建,大量交通路線和商業(yè)中心的修建,必須征收原有的私人建筑,雖然當時也沒有拆遷款這一說法,但是大多數(shù)民眾也迫于美國政府的施壓,乖乖交出私人土地,但是有一戶人家卻讓美國政府碰壁了,雙方爭執(zhí)不下,最終走上了法庭。
這一“釘子戶”就是當時非常有名的赫斯家族,赫斯家族的律師事務所被譽為20世紀美國十大律師事務所之一,因為政府征收的住宅是一棟五層老宅,極具家族意義,而且家族又是搞法律的,于是赫斯家族選擇上法庭好政府公堂對薄,但是合規(guī)合理的法律依然敵不過政府的一句強制性法令:政府有權將私人財產(chǎn)用于公共目的。赫斯家族敗訴,建筑被正式收購拆除。
這樣的結局讓赫斯家族難以接受,于是在收購合同里耍了一個小聰明,這個小聰明也讓之后的美國政府頭疼了上百年,赫斯家族在收購合同中故意少寫了0.3平米的老宅面積,當時的紐約政府也沒注意到這一點。而之后的美國政府開始重視并保護私人財產(chǎn),也讓當初的這個小聰明得以放大,赫斯家族向政府提出索要0.3平米的私人財產(chǎn),有意思的是,法院最終確實將0.3平米的三角形土地判給了赫斯家族。
拿到屬于自己的私人土地,可能是為了出一口氣,隨后在三角形土地上鋪上馬賽克地磚,并且拼出一行字:這是赫斯家族的財產(chǎn),從未打算用于公共目的。之后政府也和赫斯家族就“赫斯三角”這一問題進行了無數(shù)次談判,百年之后的今天,“赫斯三角”依然存在于紐約第七大道。
如今的“赫斯三角”已經(jīng)被賣給了旁邊的雪茄店,雖然僅有0.3平米,甚至不足一塊地磚大小,但是卻因為背后的故事讓它迅速躥紅,過往行人都喜歡駐足拍照打卡,有些游客甚至不遠萬里慕名前來,只為一睹“赫斯三角”的真正面貌。對于這樣一個“釘子戶”,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