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雙十一“買買買”之際,一條“電商大促警惕大數據殺熟”的話題受到熱議。
據央視財經頻道報道,10月16日,北京的韓女士在使用電商平臺購物時,結賬的時候錯用了一個不常用的賬號,意外發(fā)現同一個商家的同一件商品,注冊12年經常使用的總消費將近26萬元的會員賬號所顯示的價格比注冊5年的使用較少的總計消費2400多元的一般賬號貴了25元。原因是這個使用較少的賬戶上顯示有一個滿69減25的優(yōu)惠券。
雖然新聞沒有指出,但從其頁面來看疑似是京東的購物界面。韓女士在詢問客服時,客服給到的回應是系統(tǒng)會跟進賬號信息發(fā)送優(yōu)惠券,不是每一個賬號都有。
有關專家對此評論,本質就是涉嫌大數據“殺熟”,就是損害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
很多用戶都反映就算開通了電商平臺會員,購物時也沒什么優(yōu)惠,不常使用的賬號會有力度很大的優(yōu)惠券,結算時會員的價格要貴上很多。搜索社交軟件也會發(fā)現很多對會員的吐槽,甚至不少網友曬出自己被殺熟的圖,表示下次不續(xù)會員了。那聲稱會有更多優(yōu)惠的會員存在的意義又是什么呢?給電商平臺送更多的智商稅嗎?
電商“殺熟”已經成為消費者在網購時遇到的最為頭疼的問題。各個平臺為了拉新留住新用戶會給新用戶折扣、優(yōu)惠券,給新用戶非常大的優(yōu)惠力度,很多人還可以表示理解。
但如果對于老用戶,使用多的用戶反而價格高,交了錢的會員比不花錢的普通用戶購物要花更多的錢,這就是明目張膽地“殺熟”了,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但似乎京東這些平臺對于消費者的這個權益不以為意。
不止是電商平臺,從網約車出行、酒店旅游、外賣餐飲到看電影,據媒體報道淘寶、攜程、美團、滴滴等平臺都出現過“殺熟”現象,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全面“殺熟”,一個不留,互聯(lián)網公司的大數據“殺熟”已經困擾消費者很久。
北京市消費者協(xié)會201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或很普遍,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
央視財經9月份點名在線旅游平臺的大數據“殺熟”,提到平臺針對不同消費特征的用戶對同樣的產品或服務設置差異化的價格。10月1日起,文化部和旅游部公布的《在線旅游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guī)定》正式施行,要求在線旅游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基于旅游者消費記錄、旅游偏好等設置不公平的交易條件,侵犯旅游者合法權益。
在線旅游行業(yè)的“殺熟”正在被規(guī)范,電商平臺“殺熟”事件證明其行業(yè)的“殺熟”還是肆無忌憚。
這次的“殺熟”事件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消費者在這些公司面前能做的似乎不多,投訴,或者是平時多留意注意比價。
不少用戶針對這些互聯(lián)網公司的殺熟,總結出自己的經驗。比如,點外賣的時候,不要只點一個平臺的,你要在一個平臺點餐的時候先去另外一個平臺看一圈。比如購物,你看上一樣東西,不要立馬買,把它先放進購物車放一段時間,或者注冊多個賬號再去購買就發(fā)現不一樣的價格。
除了殺熟,現在互聯(lián)網公司的套路滿滿當當,用戶們逃都逃不掉。越來越復雜的雙十一規(guī)則和優(yōu)惠算法,各種促銷活動,不會算數能差到幾百塊。以及各大酒旅平臺的退訂規(guī)則,平臺濫用用戶的隱私和信息等問題也是頻頻被媒體所曝出。
互聯(lián)網技術和大數據的發(fā)展,本該享受由此帶來便利的。然而現如今消費者卻要費盡心思與互聯(lián)網平臺“斗智斗勇”,本該提供更好服務的平臺們卻肆無忌憚地給用戶設置障礙或悄悄地損害用戶的權益。消費者該如何面對“殺熟平臺”們滿滿的套路?消費者們還要再踩多少坑?
責任編輯: